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塘街道
微信公众号: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津古海岸线长达数十公里,沿海岸线自然形成的数道贝壳堤和海陆变迁形成含有牡蛎礁的七里海古泻湖型湿地,是距今一万年左右全新世渤海成陆的重要产物和自然遗迹,是地质学研究陆海变迁的重要自然依据。经过国内外专家论证和评估,天津古贝壳堤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和南美苏里南贝壳堤等世界上最著名的古贝壳堤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天津牡蛎礁规模,只有泰国曼谷北部中央平原和美国南卡罗莱那州的牡蛎礁可与之相比,但天津牡蛎礁体规模之大,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而七里海湿地则是海陆变迁形成的具有显著海洋特征的古泻湖型湿地。
基于上述古海岸遗迹的珍稀性,同时考虑其在古海洋、古气候、古地理等学科研究方面的重大价值,国务院于1992年将该区域由市级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即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近359.13平方公里,范围涉及天津市滨海新区、津南区、宁河区、宝坻区4个区的部分区域。
自然环境概况
1.气候
保护区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季风显著,气温温差较大。冬季多为偏北风,寒冷、干燥、降水少;夏季多为东南风、偏南风、降水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摄氏11.2℃。无霜期196天。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6%。年平均蒸发量约1926.6毫米。年平均日照射2898小时,太阳总辐射量约130千卡/平方厘米。
2.水文
保护区所在地区自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577.7毫米,降水特征为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丰枯交替发生,亦有连续发生;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不均,自北部向南部减少,自东向西减少,高值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低值区出现在市区和西南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50毫米以下。
保护区所在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0.10亿立方米,其中北三河山区1.83亿立方米,北四河平原4.47亿立方米(主要在七里海区域范围内),大清河淀东平原3.80亿立方米。
保护区所在地区地下含水岩组主要是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经考察,地下水多为咸水区,只有不连续的小片淡水区,多由古河道形成,分布于全淡水区接壤处河道两侧和滨海贝壳堤地层。咸水层以下有深层承压淡水。
3.地质
保护区所在地区处于燕山纬向构造体系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属燕山纬向构造体系的南亚带,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分界线大致在北纬39o20′附近(七里海湿地北缘)。保护区所在地区区域总轮廓地势大致是由北西向南东倾斜,地貌特征主要为平原、洼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保护区所在地区大部分被河流冲积物覆盖,地下为岩石基底,是华北古陆块的一部分,断裂、隆起、凹陷,分布错综复杂。大约在距今7000万年前,曾发生过一次“燕山运动”,整个燕山地区开始隆起,而华北地区断裂下沉;隆起部分形成了燕山山脉,沉降部分被众多河流从上游周围山区带来的泥沙所填充,形成现今天津市所在的华北大平原。
在距今2万年前左右,由于全球气温变冷,全球冰盖发育,陆地上聚集了大量的固态水,使得海平面大幅下降(至少降低120米),黄海陆架大面积出露,渤海成为陆地。降水量减小,环流西风加强与酷寒,使得各大河的径流量减小,甚至形成断流。这使得河流、海面“双向退后”基本格局形成,同时河口位置随海平面的下降而同步下降。在5000~6000年前,气候转暖,海平面逐渐升高,河口又随海平面的上升而上移。全新世时期的这种复杂的海陆变迁及河流的共同作用过程使得天津发育了大量的沼泽、盐沼和泻湖,七里海等湿地随之形成。
4.地貌
保护区地貌主要为海岸海积冲积平原—潮间带—海湾水下岸坡等类型。该区为海河、蓟运河、永定新河等流域的下游地区,河流沟渠发育完全,坑塘洼地分布广泛。地层为第四纪沉积覆盖区,下伏为太古界、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的第三系。
其中,七里海湿地属于华北平原东部区域海积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平均海拔0.8米,是世界上少有的典型的古泻湖湿地。
5.土壤
保护区所在地区是5000年前渤海后退及古黄河与海河淤积成陆,土壤类型以盐化潮土、湿潮土、盐化湿潮土、沼泽土为主,土壤质地粘重,含盐量较多。地面高程4米以下,地势低平,坡降小于2/10000。
土壤表层(0~15厘米)为枯枝落叶形成的垫状腐殖质层,色黑灰棕,质地粘,块状结构,根系密集;新土层(15~55厘米),色灰棕,质地轻粘,碎屑结构,根系发达;底层土(55~85厘米),色浅灰棕,质地轻粘,棱块结构,有明显的蓝灰色潜育斑和潜育层。土壤养分较丰富,有机质含量高,表层超过3.46%,呈碱性,pH为8.6。
6.动植物资源
(1)动物资源
据调查资料表明,七里海湿地的主要动物类群和优势种如下:①哺乳动物: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哺乳动物有6科13种,隶属食虫目、翼手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5个目。这里兽类动物匮乏,缺乏特有种。主要种类有刺猬、普通伏翼、草兔、达乌尔黄鼠、黑线仓鼠、大仓鼠、东北鼢鼠、小家鼠、黑线姬鼠、褐家鼠、黄鼬、艾鼬、猪獾。②鸟类:由于湿地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生植物资源,繁衍生息着各种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所以水鸟种类多,数量大,使之成为许多珍稀和濒危鸟类迁徙、栖息繁殖的基地,见附图5。根据调查记录,鸟类隶属16目39科184种,非雀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分别是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遗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5种,分别是角鸊鷉、黄嘴白鹭、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鹗、鸢、苍鹰、雀鹰、大鵟、毛脚鵟、白尾鹞、鹊鹞等。世界濒危鸟类红书皮中的濒危、易危鸟类6种,亚太地区具有特殊意义迁徙水鸟名录的鸟类5种,列入中澳、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分别有43种和113种,常见的有白鹳、大鸨、天鹅、鸳鸯等。③昆虫:有75科261种,隶属于鳞翅目、直翅目、螳螂目、蜻蜓目、鞘翅目、脉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双翅目10个目。主要种类有碧伟蜓、东亚异痣蟌、长叶异痣蟌、白尾灰蜻、黄蜻、大刀螂、日本蠼螋、黄脸油葫芦、宽纹斗蟋、东方蝼蛄、中华螽蟖、中华蚱蜢、中华稻蝗、黄胫小车蝗等。④两栖、爬行类:根据调查并结合文献记载两栖动物3科4种,爬行动物3科8种。它们分别是两栖动物中华蟾蜍、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北方狭口蛙;爬行动物鳖、无蹼壁虎、丽斑麻蜥、黄脊游蛇、赤链蛇、白条锦蛇、红点锦蛇、乌梢蛇。⑤鱼类:根据调查并结合文献记载鱼类共10科45种,有江河平原鱼类,如:青鱼、草鱼、中华细鲫、南方马口鱼等;早第三纪鱼类:如鲤、麦穗鱼、大鳍刺鳑鱼皮、鲶鱼等;亚洲热带平原鱼类:如黄鳝、乌鳢等;北方平原鱼类,如瓦氏雅罗鱼。⑥底栖动物:有14科29种。主要为软体动物5科9种,有椭圆萝卜螺、小土蜗、凸旋螺、光滑狭口螺、长角涵螺、河蚬、圆顶珠蚌等;甲壳类4科7种,有中华小长臂虾、秀丽白虾、日本沼虾、中华米虾、钩虾、中华绒螯蟹、狭颚绒螯蟹;环节类动物1科2种,分别是霍甫水丝蚓、颤蚓。⑦浮游动物:共有11科15种,有萼花臂尾轮虫、前节晶囊轮虫、长肢秀体蚤、中型尖额蚤、蚤状蚤、长额象鼻蚤、大型中镖水蚤等。
(2)植物资源
七里海湿地植物资源丰富,蕴藏量较大,尤其是七里海湿地,有重要经济价值植物12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根据2007年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资料,对照《中国湿地植物名录》,七里海湿地高等植物全部为被子植物,有水生、湿生、陆生植物,共44科144种。这些植物中湿地植物14科40种,覆盖度达80%。按其生存环境,有水生植被、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植被、草甸草原植被等类型,有芦苇沼泽群落、香蒲群落、扁杆蔍草群落、角果藻群落、盐地碱蓬群落等植物群落。见附图2。
植物区系特点:植物种类单纯,优势种多,覆盖度大,除少数零散分布外,大多数均群聚在一起成片生长,单种群聚也常形成较大面积分布,成为各种群落的优势种或次优势种。
植物区系生态分布特点:水生植物,有菹草、角果藻、浮萍等;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植物,有狭叶香蒲、拉氏香蒲等;盐生草甸植物,有獐毛、朝鲜碱茅、碱茅、碱菀等;海岸泥滩植物,有盐地碱蓬、碱蓬等;草甸草原植物,有羊草、纤毛鹅观草等;盐生荒漠植物,有西伯利亚白刺、怪柳、猪毛菜等;落叶灌丛植物,有酸枣、达乌里胡枝子等;低山草地植物,有荻、白羊草等;撂荒地和路旁、田埂、田间杂草,有酸模叶蓼、藜等。
植物用途特点:植物用途广泛,有种质植物、纤维植物、饲料植物、药用植物、固沙植物、香料植物、蜜源植物、野生蔬菜、野生花卉、野果植物、油料植物、净化植物、木材植物等。
|